张正忠先生在乡村

张正忠作品陈列展

研读张正忠的艺术

张正忠著述快照

走近画家张正忠

田园风光采风

点击张正忠信息

绵 绵 的 乡 情

——张正忠的田园山水

李松


  张正忠的山水画中不见高山大川,连石头也难得一见,他的画里是一派长江口冲积平原的四时之景,寄托着画家对于家乡一草一木的眷怀之情,他称自己的画是田园山水。

  前人论画称:“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画家移情于山,“自然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唐志契《绘事微言》)。张正忠的家乡是江苏海门偏僻的农村,原本很贫困,找不见陶渊明归去来兮的逸致,也没有名山胜水。极目所见,是一些平凡不过的竹林、芦荡、桑树、柿树,是黑瓦白墙的村舍、泥泞的小径、层叠的砖阶。由于画家情之所钟,一片平远之景,经过视角的调度,前顾反觇,而显得旑妮多姿;又因着时令的变换和风霜雨露的点染而生出无限丰富的表情。

  华山之雄、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天下名山胜迹为山水画家开拓着广阔的创作天地。而在张正忠则是在参照、比较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家乡田园山水之平和、之静谧、之温馨可亲,由此而构成他独特的题材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丹青之不足以尽意,更继之以诗,他用诗与画和观众达到情感的沟通。

  张正忠的情感是属于乡土的,从他的画题也可见,无论是瑞雪、和风、喜雨,或是晓雾、夕阳、秋收珠玉、金谷满场,或喜或忧,无不与农村生活息息相通,其中自然就有着作者生活经历上的优势。他的画中有些形象是别人不常画的,而他却常常摄入画面之中,而且画得很动情。例如鸟巢,那是由于唤起了童年的记忆:“宅前桑树鹊巢悬,童稚天趣追前缘。”(《霜晨鹊巢图》)其它如《母校梦忆》的宁静恬淡,《故乡秋霞》的热闹欢快,画中都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徜佯于其间。他画芋艿,题诗道:“东篱有荷不是荷,沃土无情却多情”。那无情之中的多情,正道出画家对家乡沃土的深切感受、感念情怀。

  去年他的一组画被印成挂历,画中贯穿的主题是母子情,画与诗传达着画家对生活丰富细腻的感受,无论是霜晨、是薄暮、是中秋、是雪满庭,双亲的一举一动总是为孩子的一颦一笑所牵肠挂肚。当母亲迎着朝露,徐步出柴门之时,“锄起惊宿鸟,疑是儿啼声”。一家人“老凳围木桌”之际,“稚声听吴腔”,又是何等欣慰。画家为自身所经历、所亲见的亲情所感动使作品也有了动人的效果。

  张正忠的作品在绘画技巧的运用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偏于写意,有的很工细,有时用没骨,有时兼工带写,这与他在绘画领域的多方面涉猎很有关系。张正忠早先在家乡跟父亲学过山水画,练过书法和诗词,画过年画、连环画,也喜欢油画,20世纪80年代从事过木刻创作,后来入中央美院研修,结识了不少师友。他的数幅作品参加全国性画展。张正忠师从高冠华学习写意花鸟画,后来又跟随陆一飞学习笔墨技法,并转向山水画创作。他没有依傍或摹仿前人,而是从田园山水画中找到了与自己艺术个性相和谐的题材与画风。他也没有对景写生,而是留心、细心观察生活。正如先人所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面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郭熙《林泉高致集》)。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主要得力于“饱游饫看”,在构思布局上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地步。除了田园山水,他也画大山大水及现代城市景观,以及写意花鸟等。

  张正忠说,他原本喜欢阳刚之气的风格,后来为着纠正空疏之弊,力求画得深入,结果却走向平和婉约。其实婉约也不是坏事,婉约之中也可以深刻可以丰厚,未必就流于柔媚。画家总是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张正忠现在的画风也许更接近他的艺术气质,也更易于抒发江南的田园深情。

  张正忠田园山水平和、温煦的画风是从生活中来,自然形成的。他的艺术道路还在发展、延伸,其中包含着多种可变的因素。以后的发展最好还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2005年2月于北京


  李松,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美术》、《中国美术》杂志的副主编、主编,编著甚丰。

编辑 - 搜索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0年-02月-02日

ZhengZhong Zhang's Arts
张正忠田园山水画

张正忠艺术陈列馆 主办
天运工作室设计制作 2005-201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16799号

本站所有图文,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