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探索 美丽的发现
——张正忠田园山水画暨张正忠著《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学术研讨会记要
编者按:由邵大箴先生与薛永年先生主持的张正忠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17位专家与会,24位专家作了书面发言。这是田园山水画学术展第一次晋京,专家们认真观看了作品,讨论了张正忠的学术著作《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发表了权威性评价。研讨会高度评价了张正忠从艺50年、田园山水画创作20年的成就;普遍认同张正忠提出的“田园山水画”的美术学命题、山水画“四大分支”的学科分类;充分肯定了研究、撰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性意义。与会者认为:《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中国第一部田园山水画史书,它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段空白。张正忠绘画作品和他三部专著的先后出版,奠定了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学术基础。这次研讨会是中国美术界首次以田园山水画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田园山水画作为画目而受到学术界高层人士重视的历史性会议。
海门市副市长王拥军致辞
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放大江海文化特色
海门是一个滨江临海的美丽城市,历史上出过多位文化名人,近年发展很快。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放大江海文化特色。海门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正忠先生以江海田园作为创作基地,潜心于田园山水画的创作、研究与培养,多次举办画展,使田园山水画成为我市的又一项特色文化。他撰写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填补了田园山水画史论的学术空白,对于拓展中国画的新视野,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各位著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创作和史论研究发表高见。 邵大箴、薛永年、李一等先生关心张正忠田园山水画,先后来过海门。我谨代表海门市委、市政府诚挚地邀请各位先生都来海门看一看,走一走!
邵大箴 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美院博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引言: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来没有人做过,意义是不一般的
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田园山水画,全国各地都有艺术家在创作、探索。张正忠先生一方面从事创作实践,一方面从事理论和美术史的研究。他在六十年代就进入美术创作活动,有很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在版画、水墨画方面都有很好的成就。九十年代初在中央美院研修,此前已开始创作山水画。之后他就特别关注田园山水画,注重笔墨上的修炼,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20多年的努力探索,集中地反映了他创作田园山水画的成绩。而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是涉及全面的研究。张正忠先生有志于此,忠诚于艺术,毫不懈怠地收集大量的图片、大量的资料,进行梳理、写作。期间他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他做的工作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所以,这部书的完成,意义是不一般的。
薛永年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博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正忠幽静、自然、和谐的画境,无疑能给人们的心灵世界以抚慰
张正忠先生是江苏海门画院院长,是一位著名的田园山水画家,原来涉及很广泛,素描、油画、版画,甚至雕塑和设计,后来就集中精力画中国画,特别是田园山水。他的老师一位是高冠华,跟他学花鸟;又跟陆俨少的弟子陆一飞学山水;还跟上海中国画院的老前辈邵洛羊学理论。正忠诗书画全面发展,书法也写得很好,广泛临习古代名家的作品,出去写生,逐渐确定以田园山水画为主攻方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正忠先生田园山水画的风格特点,邵大箴先生有文章,专门讲他的创作路子、艺术品位:“他的作品,内容充实,取材于他周围的平常生活情景,他用自己的画笔诗化这些情景,在平淡的事物中发现美,在平实的描绘中来表现美,真情实感在他创造的意境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也可以说是他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犹如有情趣有诗意的散文,人们阅读了能产生一种亲切感、温馨感,在人们热衷于所谓现代化的社会里,这种幽静、自然、和谐的画境,无疑能给人们的心灵世界以抚慰。”
张正忠是继承潘天寿传统而从事画学研究的
张正忠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创作田园山水画,还带动了其他海门画家一起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寄托诗意栖居的情怀。意境清新,幽静宜人,笔墨秀雅,诗意盎然。同时他还研究田园山水的发展史,研究田园山水的理论,出版过《田园山水百图》、《田园山水画法》,最近又写出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我发现他继承了他的太老师潘天寿先生既画画又编写画史的传统。潘天寿在20年代就写《中国绘画史》,张正忠先生就是继承这种传统而从事画学研究的。
张正忠是一个学养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追求史论统一的画家
张正忠先生是一个学养全面的画家,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画家,是追求史论统一的画家。画家搞理论,优势是有实践,理论从实践来,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这是画家搞理论的优势。但是,这是对画家搞理论的挑战,那就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功。概念啊,范畴啊,逻辑啊,很不容易。搞美术史,要面对浩瀚无际的史料,要搜集,要整理,要考证,要鉴别,当然还有对美术史发展的外部环境,跟美术发展的关系的了解和把握。如果写专史,这比编写通史更难了。编画史要通古今之变,有自己的看法;要大量搜集材料、阅读材料、梳理材料,从事实来引出自己的看法,难度很大。但是他勇于面对挑战,知难而上,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田园山水画的命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框架。分析田园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按照古代、近代、当代三大历史阶段来探讨田园山水画的不同的形态和发展变化。最后,总结出田园山水画的理论。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画家写作特点的专门的画史,是理论意识较强的专题画史的积极尝试。
贯通古今的系统性、对田园山水问题的突破性、知难而进的积极性,非常难能可贵
他这本书,从目录上来看分上下两编,一共要出十卷,能够保持要点,展开论述,具有良好的开局。具体问题还可以修改完善,选题很重要,田园山水的选题是非常好的。我为什么乐意同张先生讨论,愿意写一个序言?因为田园山水本身确实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个全世界普遍的问题,最近写入了十八大报告,非常有现实意义。另外,他试图贯通古今的这个系统性,系统地了解田园山水画的发展,讨论前人没有讨论过的田园山水问题,填补了学术空白,具有突破性。特别是他这种知难而进的积极性,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通过这次研讨会,来广泛征求意见,可见他的谦虚性、包容性,能保证以后写得更好。
今天来画田园山水,是有普世意义的,是当代新的生长点
山水画产生于农业文明,张正忠先生把它分成四个分支,有峰岭、田园、海景和城市。一种是对大山大水的敬畏;一种是田园乡村的家园,是可游可居的;一种是海上仙山、汉宫秋月;再一种是城市山水,是城市节日的颂歌。田园山水是大量的,它不仅是题材的问题,还有精神性表达的问题。所以陶渊明讲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就是希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到大自然中去。明初画家王履,他说我有林泉之心,希望住在田园里。但是他在城里安了家,这是个矛盾,要通过画画来解决,在画里边表现精神家园。田园山水画出现在农业社会,但是《归园田居》的思想构筑人们的自然和谐精神家园,不是封建文人的专利,也不是有隐居思想的人才去画的。过去有人讲,这个“林泉之心”,是太平盛世一身两用的情况下精神生活的补充,不是避世。不是对现实不满,不是消极的、隐逸的。因此今天来画田园山水,是有普世意义的,是有当代文化新的生长点的。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山水画可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被动地反映人跟自然的关系,比如城乡建设的山水,主要是反映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另一种是描绘社会的理想,描绘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田园山水就是后一种。怎么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来加以表现;怎么理解上世纪末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城市山水”,怎么去创造五个文明统一的山水,是未来山水画家的任务。
总结:研讨会对张先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围绕着田园山水画创作、史论研究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建议
今天借海门田园山水画展开幕、《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首发这个机会,在京的各位著名的史论评论家提供了发表意见讨论的平台,不仅讨论了田园山水画的问题,还广泛地讨论了很多问题,大家非常地热情、非常积极、非常真诚、非常坦率、非常地畅所欲言,大家充分肯定了张先生多年以来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围绕着田园山水画创作,带领着他的团队做出的许多成绩,同时也对作为一个画家能认真地、知难而进地作理论、史论的探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建议。大家在讨论过程里边,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有宝贵的建议,而且是对张先生及他的团队的提出的进一步的更高的期望,希望张先生带领海门的团队,在创作上、史论研究上取得更瞩目的成就。
刘曦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田园山水画概念的提出,是值得肯定的
正忠十多年前提出的田园山水画概念,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他学术上的创见,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个梳理是不容易的。无论是谁有不同的看法都正常,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梳理方法么。我本人在梳理中国近代绘画史时,很多很有经验的学兄批评我、指导我,我听了非常高兴。但是我能这样梳理,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允许我有不同的梳理方法。我可能做得不对,你可能做得是对的。但是这个历史和理论的梳理是不容易的,能做一份是一份,应该值得肯定的。
他提的每个特征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学习、深入领会、深入研究的
这套书提出的一些问题,一些美学观念,例如他提的儒道合流、天人合一、诗画境界、理想化的境界等,他提的每个特征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学习、深入领会、深入研究的。还有他很重视文化背景的阐述,中国的农业文明、乡村文化、牧业文明,田园诗画在中国得到发展,这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的背景。他揭示诗经里面的田园诗歌,充分阐述了田园山水和田园诗之间的关系。搜集大量的图像资料也相当不容易,要找到100张附图就很难,他找到了一万多张。要完成这样一个浩瀚的巨著,要相当大的劳动量,光处理翻拍就会把你累死。他有一个班子,那要发工资的,这一点我也是非常佩服的。
山水画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一般的美术史重视不够,而他做了充分的充实
我想到田园山水和田园诗歌之间的关系,或者称为山水诗,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也是非常强烈的。因为中国的山水画和中国的山水诗这个关系实在太密切了。林语堂说,有两个东西就是中国画:一个是书法,一个是诗歌。因为这两个艺术参与中国画以来,使得中国画没有停留在如实描写现实的层面上,进入了一种诗画的境界,进入了有艺术的真境。我也从这里寻找艺术意境,这两个东西从不同的方向使中国画的格调得到提高。我想,正忠他从中国这个特别早的《诗经》里面找出了田园诗句,这在一般的美术史里重视不够,而他做了充分的充实。
他的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看了张正忠的诗书画,因为他的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书画融合三全,我感觉他的画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不仅有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在实践上下了相当的功夫。这些画一个特点是有浓郁的乡情;第二个是有耐人寻味的诗境。第三个从艺术处理上来讲,虚实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我读了他不少的诗,诗也有情;书法功夫是来自二王,如果他没临过兰亭序,没临过十七帖,是没有这样的意蕴的。他的书法有虚和、散淡、潇洒的风姿,这种风姿和他的绘画形成一个共同的美学意蕴,观者也对他的艺术有了更多的期望。我和张先生讨论了有些构图是不是应该更考究一些;细笔的这类画里面既有意境,笔墨语言非常协调,构图比较严谨;粗笔的这一类,好像潇洒有余严谨不足。笔墨更提高一下,艺术格调再得到更高的升华。他年富力强,正是黄宾虹深入学习传统、齐白石变法的年龄。他身体强健,还有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提高。
海门的田园山水画与海门的山歌,是两大文化体,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现象
海门是面临海风的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也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海门还有山歌,与海门的田园山水画是两大文化体。一个是造型的,一个是声音的,都回荡着一个共同的旋律,就是中国的农业文明,中国的田园风光,中国大众的生民情趣。海门文化这样一个文脉,我认为是很值得重视的,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文化现象。
基层的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应该给予肯定、鼓励、支持
我感觉到张正忠的书里面有几个值得重视的、不容易的地方,值得我学习。其中之一,刚才永年兄讲到在基层做学问是不容易的。我曾经有体会,我首先敬佩的一点是,在基层不容易。基层的人才不应该被埋没,那里的朋友们为整个中国文化作出了许多贡献。应该给予肯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对田园山水画提出新的创作使命:启发你向美好的方向去发展
在现代化的趋势中,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手里写的世外桃源越来越少了。你出去看,都要求整齐划一,那种徽派建筑的村子里高低错落的美全然消失。一些地方房子整齐,而树木非常少。这样好像我们文人所欣赏的田园生态文明,那份乐土将会消失。能不能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保留这种美,保留这种自然风光?在这种情况之下,可能要对乡村田园式的山水画提出新的创作使命。你所从事的、咱们所喜欢的乡村田园风光山水画也显得更加可贵。田园山水画的美,可能会启发你向美好的方向去发展。
李树声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委员
他坚持师造化、接近传统,坚定地走田园山水画的探索之路
正忠他爱探讨问题,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他在中央美院的时候,经常到我家里来谈艺术。我觉得他走的路呢,就比我们学院教的中国画还更接近传统的做法。他练书法、练笔墨,对画史、画论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他喜欢收藏书籍,喜欢读书,坚持师造化。他选择了田园风光来画,是很自然的,一开始有点吃不准,经过很多朋友对他的帮助,大家都一致的支持他,所以他坚定地走田园山水画的探索之路,这项工作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他能画出今天这样高的水平,这个成就跟他的勤奋好学是绝对分不开的。
他给人一种美的、让人精神得到慰藉的艺术作品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一开始英国都是小房子、农民,那田园风光是非常漂亮的。但后来出现了一些大烟囱,产业革命了。但是,人们从农耕社会过来,对田园风光还是很留恋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发展,很多东西都遭到了破坏,包括民间美术。过去的文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对田园有特殊的感情。我们艺术要创造美,创造的是让人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和安慰。画农村,并非就是怀旧,而是要给人一种美的东西,让人精神得到慰藉。不是我们工业发达了,现代化了,美术必须去表现大生产。视觉的欣赏跟现代化实际上是不成正比的。实际上现代的生活,人缺少精神上的享受和安慰。所以像田园山水画这样有情有景有诗意,又有美的意境,不管哪个年头,都是会让人热爱而永远存在的。张正忠的愿望和付出,就是为了这种美的艺术。
为田园山水这个选题奋斗,他得到各方面人的支持
正忠在为田园山水这个选题奋斗,他是得到了各方面人的支持。 我见到了童中焘和舒士俊,我们一起说到张正忠,对张正忠的所作所为,大家都有一些共识。他的画意境特别好,中国画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墨、用色的表现和景的设置,都很好,很有想法。正忠谦虚好学,与人谈艺的时候,都要做记录。他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必有大成。他有全力支持他的贤内助,还有一个团队来协助工作。我敢说这个是我们在座各位谁也比不了的,非常羡慕他。
马鸿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美术馆原副馆长
他在创作上是传统田园山水的拓展者,现在又成为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者
我跟张先生认识30多年了,对他的为人、作品的评价,我写过一篇《田园山水:张正忠的新拓展》。2006年,他出版中国第一部田园山水画专著《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有“快然楼艺谈” 108篇短文,都是他自己写的。这本书是他对于现代田园山水画的创作、对于田园山水画历史和理念框架的设想。我现在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创作上是传统田园山水的拓展者,现在又成为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者。在山水画领域,他做了填补空白的工作。我的概念中对田园诗印象很少,没有把桃源诗引申到山水画理论中去。我们把人物画、花鸟画分为几个分支,唯独山水画没有人来做这个分支的研究。他现在提出的山水画四个分支的说法,有他的根据。峰岭山水和田园山水,这两个分支是早就有了,海景山水和城市山水出现得比较晚。
他奠定了一个新的学科建设的基础,一个自成体系的、很扎实的基础
他能提出这个框架,很不容易,特别是他对田园山水专题的研究。我很赞成薛永年先生对他的评价,他是第一个撰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人,这个理论梳理很有难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也容易犯错误。要他完全成熟,得到所有人的公认,大概也比较难。但他奠定了一个新的学科建设的基础,一个很扎实的基础,而且自成体系。他这书里面有一个很有特点的东西,即20幅梳理画史脉络的示意图。第一卷有7幅,我仔细看了,这示意图的题目很有意思。他这个学术上的梳理,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得懂,很有参考意义。别的画史好像也有过,但不多。他对于田园山水画的起源,讲了四个先机。特别是其中的田园诗,很有启发。他列举出从诗经开始就有这方面的描述。以后发展到唐宋元明清,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作品图片的选用还要慎重一些
我对他再写下去时有点建议,就是作品图片的选用还要慎重一些。台湾“故宫博物院”说《归去来辞图》是陆探微所作,正忠书上写了怀疑的观点,我个人建议这张最好去掉。你对田园山水画是有一个界定的,五代时期黄荃画那种有水鸟树木汀渚的画是否就是田园山水画,这也值得推敲。统计表也要慎重。因为是第一部,尽量做一些调整。当然也可以坚持你的看法。老朋友希望你下一步搞得更好,使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者,开创得更成功一些。
廖自立 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书画家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从头做起,很有创见,确实是一本好书
我对张正忠先生画展和书籍出版表示祝贺,更多的还是我对他的一种敬佩。他的作品、他的精神感动了我。这本《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写作难度是很高的。所有的史料要充分的收集、甄别、分类、研究,下了很大功夫。我感觉是一个学者写的书,确实是一本好书。很多例论、论证、推导,完全是张先生从头做起的,很有创见,很有见地。我看了以后还想仔细看。山水画里画田园,把它当作是一个分支,是张正忠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有了人以后才有田和园,这里面充分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类对山水有创造性的建设,也有破坏,张先生画的都是相对美好的东西,这个命题也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具备了四个条件,完全可以让田园山水作为一个分支正式建立起来
张先生在这本书结尾处说:对于田园山水的理论,史要出全,论不打算再写了。我觉得一定要写下去,田园山水在张先生的研究之下,现在有了史。有画史、有作品,也不能说没有论。分类、考据、阐述,就包含了他的理论。一个新的画目、一个流派的产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要有理论,而且要有哲学的高度;二要有新的技法、创作方法,三要拿出典型的代表作品,才足以构成一个分支,一个流派。张先生又多了一个史,从古到今的史料梳理考据。现在具备了四样,完全可以让田园山水作为一个分支正式建立起来。可能张先生自己还比较谦虚,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完整。我觉得第一,你已经有理论;第二,确实这个理论还需要发展。期待张先生在田园山水画理论方面从哲学的、美学的高度,再完善一些。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相信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李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我挺佩服他学艺的毅力非常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我和正忠先生也是老朋友了,十多年前曾到海门他的画室去过,还共同挥毫。他的作品我们一直很关注,《美术观察》杂志“本期名家”栏目也做过专题介绍。张先生给我最深的感觉是他学艺的毅力非常强。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50年来他始终坚持探索,而且近20年来一直画他的田园山水,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挺佩服张先生的这一点。
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生态文明、大自然的平衡,他是走在前面了
他画田园山水已有20多年,这也是很了不得的。田园是我们的生活家园,也是精神家园。薛主任讲“可游可居”,无论山水分多少类,最适合“居”的地方就是田园山水。他开始探索田园山水的时候,中国的农村人口还占大多数,城乡差别比较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在城乡不断融合的同时,有很多田园被高楼大厦所侵占而消失。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而张先生在20多年前就注意到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大自然的平衡、生态文明的问题。他是走在前面了,这是很可贵的。
张先生史论双馨,书法和绘画双修
张先生史论双馨,是一个很全面的画家。他也注意书法和绘画的双修,张先生的书法在画家里头写得是很好的,他的书法是典雅、秀美这一路的,绘画和书法都好,(邵大箴:他是童子功了)他的书法不是求狂、求怪、求变形那一路的,他还是写二王碑帖帖学那一路的,秀美文雅,这点我觉得挺好,和他这个田园山水很融为一体的。真的感觉张先生真不简单,我非常的佩服。
用中国不同的美学指向,使自身这种探索的面更大
张先生他自身的艺术也在发展。他原来工细的比较多,近作中写意的手法更强一些。特别可贵的是,他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里雄浑、纤秾、冲淡、典雅等中国的多种不同的美学指向,研究这24种风格,试图用田园的这种山水题材来探索不同的风格。总体上讲他是属于典雅、秀美这一路的。但是他想变化,使自身这种探索的面更大一些。他画了雄浑风格,这是不容易的。他观察得很细致,田园的不同季节、时刻、场所,景色不断地在变化,不仅仅是秀美这一路的。他在探讨雄浑,又探讨冲淡,说明他自身在扩展,很可贵。
能提出山水画“四大分支”很不简单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史涉及到许多学术的方面。张先生把山水画划分为四个分支:峰岭山水、海景山水、城市山水、田园山水。把山水画这样来划分,是对山水画史深入研究的一个标志,对山水画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能提出这四大分类这就很不简单,他要建筑在对山水画无数创作实践、深入研究画史的基础上,具有特别的感悟时才可能出现。是不是就这么四类,是否还有别的词语更恰当一些,虽然十多年来还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是第一次提出来,希望张先生再看看这样分准确否,是否有别的类型没有包括进去,再琢磨一下,达到更完善。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张正忠的田园山水,让我们看到了山水画发展的另外一方面
城市山水,是在抽象水墨,或者是在一些重要的水墨画展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很少有人提到田园山水。张正忠数十年来创作的田园山水,让我们看到了山水画发展的另外一方面,或者审视了中国山水画究竟是表现田园还是表现田园精神为内涵的山水画。首先我觉得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在这样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现代化的城市中,看到张正忠先生寄来的画册或者挂历,每每被他的作品所打动。
他来自于江苏,但和江苏的山水画不一样
张正忠先生他虽来自于江苏,但和江苏的山水画不一样,不在金陵画派笔法体系里面。江苏的画家用了散锋皴以后渲染,皴和染是分开的。但是他的皴染是结合在一起的,感觉到很润,但不是完全用渲染的方式,是用大墨块加上一些渲染。所以他在笔法上和其他人有很大区别。他很少画山,作品最重要的构成是树木、芦苇,是对江南乡村的一种解读。在他的山水画中最有难度的,或者是处理最精彩的,就是各种树的表现。毫无疑问,树木是处在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树穿插在一起的。他很少用芥子园画谱中所教的那些树法,他用了一种镜头语言。他画的民居也不是茅草房,而是黑瓦白墙,是我们看到的当代农村的民居,这个民居他是理想化的,也不是那种富裕后的农村房子。
河水、树木、房屋之间的穿插,很复杂的构图转换关系,一般做不到他这么优秀
张正忠先生的作品总体上看很灵秀、典雅,具有江南的特点。他的田园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就是表现江海平原一种乡村气息的山水画。他的田园山水画不完全用墨,还有用得很巧妙的草绿、石绿色。我觉得他处理得最好的是皴染和用笔的关系,对于面的处理也有独到的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他构图的繁复性,一般的山水画做不了很复杂的构图的转换关系。这种河水、树木、房屋之间的穿插,一般做不到他这么优秀,细节他做得非常好。很显然,他的作品在树、河流、池塘和民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图式,打造他的田园意境。用线勾的树,背景用面、积墨和渲染,是他最鲜明的艺术特征。铁画银钩、工写结合,这是张正忠田园山水给我们最鲜明的、深刻的印象。
张正忠提出了真正的田园山水的概念问题,是让人类发展回归自然
我们今天关于城市化山水的探讨,除了画城市建筑之外,还有就是适合城市人欣赏习惯的审美体验。即使是画自然山水,也是带着城市人的审美方式来画的。但是张正忠先生今天提出了另外一个真正的田园山水的概念问题,就是说我们在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让人类发展回归自然,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的精神归宿,人的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他画的田园山水,更多的是现代化的、后现代化的带有景观的田野,是在当下后现代化的情境中的一种理想化的创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城市山水和田园山水应该是并驾齐驱的。田园山水能更多地解决当代人的一种精神寄寓问题。所以我觉得他应该靠他的艺术创作,然后通过对美术史的梳理,来彰显他的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够不负他一辈子的探索。
陈醉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博导
捕捉大自然里这种形式美的效果,非常敏锐地表达出来
看了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我马上想到海门那种很美的环境和社会条件,江南的新景象,更重要的是还带有古人的悠闲趣味,诗歌的情调,清吟的意境。江南才子很多,海门有几个历史的和当代的伟人,我看了这些作品,感触很深。正忠同志的作品细腻、秀雅、清新。有的人细腻过头了,但他没有。而且那种气象,有一种新的感觉。他有很多作品画小房子、画大的全景山水,我尤其喜欢他画的树,处理得很好。《霜晨鹊巢》全是树枝,《白露暖风》全是树叶,他处理得很有艺术的形式感。因为类似这种画全景性的作品或者是田园式的山水景象,套路式的处理比较多;而他能很好地利用树枝或者树叶,捕捉大自然里这种形式美的效果,这就是他的匠心所在。我觉得他的画之所以给人感觉清新,就是因为他能够把这些美非常敏锐地表达出来,而且非常恰如其分地放在他的画里面。这种感觉让我很好地重新体会到江南的美,非常美好的印象。
画里面洋溢出对生活的钟爱
我感觉到正忠同志他很热爱生活,在他的画里面洋溢出对生活的钟爱,所以他很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去积累生活,另外去酝酿如何表达好生活给他的这种感受。首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受我们。他把感受表达在画里面,才能有人对他的感受产生共鸣,这点他做到了。如果他对生活没有一点热爱,或者过分的、大大咧咧的话,没有那种江南人那种很细致的心态和情趣去琢磨这些对象的话,就很难画得出这样一种效果。
拿出这么多的作品,是有很多积累作为后盾的
我认为他很勤奋,画这种作品要很长时间,而且要很细仔地去表达,虽然他的画面铺陈不是很大,但还是很费功夫的。我想他之所以拿得出这么多的作品,是有很多的积累作为后盾藏在后边的。分母大了,分子才能选得大;如果积累太少,他就很难拿得出来。
这条路有别于传统山水画,吸收了一些西画的表现方式
我认为他所走的这条路是有别于传统山水画,相对城市化的那种做法。他很少用古人归纳的相对抽象的那种勾皴点染那类程式,比较接近西洋画,肯定跟搞过油画、版画有点关系。他是接受了一些西画的表现方式、透视,相对准确地描绘对象。江苏前辈的画家,就这方面做出过很好的榜样,我觉得正忠同志比较好的发扬了这个传统。这种表达方式和更传统的那种相比,更有亲近感,各有各的好处。但这个更适合表达他的那种田园山水画,所以才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整个画面都很丰富,题目很有诗意,题款能更讲究点,就会更完美。
将来起码硕士、博士以上的学位应该培养有创作研究兼顾的能力
像正忠同志能够这么专心绘画,又能潜心搞研究,这是很难得的。创作研究这两个要兼顾起来,确实要多费一些力气。我主张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将来起码硕士、博士以上的学位应该有这种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正忠同志就是好榜样。专题艺术史很难做、很费劲的,值得我们学习。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他的理论是从实践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首先张正忠的画,正如邵老师、薛老师所说的,宁静、和谐、田园诗意,有海门田园的特色,而且有画家的气质在里面。他搞田园山水画史,是从习画开始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的理论是从实践出发的。因为他画的是田园山水,所以要写它的来龙去脉,研究它的历史。对深化他的山水画创作,相得益彰。看了这本书,我非常肯定他的探索精神。因为在美术理论界,缺少像他这样大胆探索的人。他把本来并不明确的东西,使它明确起来。他把田园山水画从山水画的四大分支中抽理出来,进一步细化,成为一个目,对于山水画的学科建设,确实很有帮助。不光对创作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整个美术理论界,包括我们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也受到很深的启示。
既然是田园山水画史,就要拿一个史的标准来要求它
既然是田园山水画史,自然就要拿一个史的标准来要求它,还得仔细推敲。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尤其是一个专史,术语、范畴,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前后统一的界定。都叫田园山水画,也是有历史阶段区别的,文人的田园山水画、画匠的田园山水画都是有区别的。界定这个范畴,要素的东西齐备了,就构成了田园山水画,在绪论里边你有了这样一个说明,要贯穿始终。你对诗和画的关系,强调的偏重于景物,而对于构成田园山水画的意境,邵大箴老师表扬你的画诗意盎然,恰恰是田园景物整体性作用。以田园情思为主导,是田园山水画的一个最高的境界。还有你的图表很好,但也是值得推敲的。对于诗,你有很深的修养,但是它们作用于田园山水画,具体的一些联系还不是对应得很明确。希望你让它更严谨,更科学,这是我们当代山水画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刘龙庭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中国书画》副主编
他是有使命感、责任心,立志献身于中国画艺术的学者型画家
正忠每年都给我寄他作品的挂历,我看了十分感动,想必他是一个儒雅之人。今天一睹风采,确实他温文尔雅,一见如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是个做学问的人,是个置经济收入于不顾、立志献身于中国画艺术的学者型画家。他立足海门,得到邵先生等著名画家、理论家的指导和帮助。这次出版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它的创意、思路是具有创造性的。 “丹青难写是精神”,一般人有了好的条件,就不愿意干了。而他对中国画的艺术愿意去探索,志存高远、上下求索。他的这种使命感、责任心,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他提出田园山水的命题,从题材角度打出了一面旗,包容量很大
他提出的这个“田园山水”,我认为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主流。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家。我们对山水画的分类,以前是从技法上来分。他提出的田园山水命题,从题材角度打出了一面旗,这里边包容量很大。他研究了远古的岩画,还有砖刻等等,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选了一个很大的题目,囊括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方方面面,囊括中国艺术考古、田园山水的画理等。这可是个大工程,我对他的勇敢表示佩服,对他的工作量表示惊叹,对这本书后记中的话表示理解。写十卷的书啊,叫我是不敢写。人们的议论只是百家之言,只要有事实在,有理有据,就应该大胆去写,发表出来。当然任务是艰巨的。
正忠作品的优点是宁静、温润、富有诗意,像散文诗一样
正忠画的不是江南而接近江南,比较深入。优点是宁静、温润、静谧、富有诗意,像散文诗一样,没有古怪稀奇,继承了董其昌南派山水平和意趣的传统。另外,我看他后记有一首《咏画人》的诗写得很好,书法也不错。无论是画作的章法、书法的水平,他都下了很大功夫。他边画画、边读书、边写书法、边作诗。他对艺术是很严谨的,他画世间平常之景,很柔和,不是那么张扬,也不爱吹嘘。画如其人,宁静、典雅、清秀的风格。我建议他的用笔适当要紧一点、硬一点,画面不要太复杂,枯笔多一些,湿笔少一些。
赵权利《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把田园山水的美学思想,贯彻在我们新农村建设当中
海门市政府重视美术、绘画,把田园山水画作为文化品牌打出来,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值得钦佩的事。他的画田园气息非常浓郁,气氛很好,一看就使人很喜欢,感受到江南田园的湿润空气,是水平很高的新山水画。张先生在画史著作中的图表里提出生态美育、关爱民生,对新农村建设有启示意义,体现了田园山水画对当代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应该可以把田园山水的美学思想,贯彻在我们新农村建设当中,由政府来推动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画家著作的、最长的、系统的、理论性比较强的画史
张先生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出版,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事。张先生在电话中反复强调自己是画家,不是史论家。自古以来,画家从事理论的思考、研究、写作非常多。但一个画家能够写出一部很系统的绘画史,好象非常少。张先生的画史是个大部头,十卷里头虽然有六卷是图录,还是一个画家著作的最长的画史。这是一部理论性比较强的画史著作,特别是制作了很多的图表、统计表,体现了他非常细致的理论思考。
他把山水画分为四大类,是可以的,有必要的
关于田园山水画这个画目分科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画的分科,初看好象是比较简单,但实际上还不是那么简单。自古以来,国画分科有过很多变化。现在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类,比较科学。张先生把山水画分为四大类,当然是可以的,有必要的。张先生提出把田园山水画列为山水画之下的一个画目,他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田园山水画的概念有几个变化,当代田园山水画,现代田园山水画,怎么来界定它?在古代部分,应该说是田园山水画主要的发展时期,书中只把它作为山水画中的一个题材,村野之景;孕育萌芽期与起源是什么关系,也可以深入考虑。总的来说,这个著作的出版,至少能引起我们对中国画理论进一步的思考。
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独特的艺术视角所做出的独特的视觉表现,具有开拓性
我将张先生的作品月历挂在餐厅,每天都能和他悟对。他的田园山水画是传统山水画与苏中乡村风景的结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视角所做出的独特的视觉表现,是他的创造,具有开拓性。他的艺术是丰富而深厚的,还有待于我们慢慢地、细细地去品味研究。令我感动的是作为画家的张先生居然撰写出版了《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这实在是太难得了。在物欲横飞的今天,还有画家保持忠诚于艺术的理想,将自己的观点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梳理,编撰成书,这很不容易。
精神家园,就是田园山水画存在的意义
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注入了真情,表达了对于家乡风景的真切感受与热爱,这种爱又贯穿于画面之中。我读他的画是有通感的,他的画勾起了我对于家乡的回忆,因而我很感动,一种很深的心灵震撼。今天,有田园山水的作品存在,就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田园山水画在社会转型阶段存在的意义。我们得感谢张先生,他的作品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和保存着我们记忆的尊严,这是他的田园山水画的另一种层面的价值所在。
奚静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正忠先生提出田园山水画的课题,对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研究,都是应该肯定的
张正忠先生好多年前提出了田园山水画的课题,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研究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搜集了丰富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撰述有了良好的开头,它的系统性、开创性,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因为这是个浩大的工程,要做好它需要反复讨论、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逐步加以完善。我相信张先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会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同意这样的意见,全书要坚持删繁就简的原则,不要求大求全,集中写出一本简明的、图文并茂的田园山水画史。
赵力忠 中国国家画院编审、艺术委员会委员
画家真正系统性出画史的还真是罕见
真正称“史”的东西我不敢写,这题目太大了。尽管说田园山水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分支,可是要真正写起史来,这个担子还是不轻的。这部书的问世,我感到他在做这个课题,反映了一个画家的艺术自觉与才华。我认真的翻了翻,整个安排、目录、内容,各个地方看了看,很是系统整齐,特别我对几个图表是比较感兴趣的。现在一些画家也在出书,多数是出些画语录一类的书,出这种画史的书还真是罕见。目前看来画家出身真正系统性出画史的,我孤陋寡闻,看来张正忠可能是第一人。正忠由一个喜欢绘画、喜欢传统艺术的人,闯进美术史领域,在画笔耕耘的同时,又拿起了钢笔和鼠标,很不容易的。
夏硕琦 《美术》杂志原副主编
在他的画里能看到很深的文化底蕴
张先生是画界的文武全才,既是画家又是史论家。我想起中国的一个传统,南朝谢赫是个大理论家,他也是画家。像石涛大师、潘天寿大师画格很高,在画里能看到一种文化的底蕴。这些东西能在今天张先生身上得到体现,我觉得很可贵。因为看这本书,从文字、图片两个方面,非常丰富。在驾驭材料的基础上,有实践、有理论。分析创作的状态,归纳出来龙去脉,使得他人的轨迹,成为历史的脉络,这就需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十年磨一剑”,他不是十年,快二十年了,很可贵。张先生的绘画作品里头有很重要的特点,热爱乡土、很灵秀、很美。可以从画里看出他很动情,给人一种藏于内而动于外的感动。
关于审美追求与情感问题
张先生书中涉及的审美问题,我觉还可以用别的角度思考。比方说田园山水画追求中和之美、生态美,这个当然不能说错,而且是属于这个领域的制高点。不过这个美的形态是很多样的,带有情感因素。这些东西构成田园绘画重要的审美情感内容。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中国人的生活史中,土地意识可以说是深厚而强烈的。那里的人,有一种苦涩,但是他对田园非常动之以情,动之以思。它既是田园绘画的延续,又是一个突破。
(以下书面发言)
孙 克 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
在当代诸多山水画家中可称独树一帜
画家张正忠来自江苏海门,是一位很有追求目标的画家,在当今中国画界普遍的繁荣、参与人无数,而许多人临仿跟风茫然无所适从的状态下,张正忠把目光定格在他生于斯、长于斯从而十分熟悉极有感情的江南家乡的田园景观,生动而独到。田园小景,情趣浓郁,景观生动,笔墨娴熟,在当代诸多山水画家中可称独树一帜。就艺术品性来讲,张正忠的艺术虽非洪钟大吕般的雄强深厚,但是,江南丝竹的婉转低回更有摄人魂魄的力量。他以多年的心力,探索他自认为的田园山水画,卓有成果,令人刮目。
张正忠笔下的田园作品,其成功处在于意境的感染力
艺术的创新很重要,但作品的成功表现更为重要,张正忠笔下的田园作品,其成功处在于意境的感染力。他生活在江南水乡,目中所见、心中所感、情之所锺,酝酿于胸,化为意境;阴晴雨雪、竹丛芦荡、村舍板桥、戏水鹅鸭,一一化为笔墨图像。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独特画种,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追求,自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审美视野、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等等方面,中国画家不断受到西方影响,对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开拓是有积极意义的。江苏画家傅抱石、钱松喦,尤其是宋文治先生表现江南水乡美景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清新、笔墨娴雅,超越前人。张正忠的田园山水有所继承,更有所开拓。因此,我赞赏张正忠的执着努力不停步,祝愿他放宽视野更上层楼。
李 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
对中国绘画史特别是山水画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
张正忠是一位勤奋,富于苦学精神的画家,多年来,像老农一样,笔耕不缀,在田园山水这一方天地之中,怡然自得,成绩斐然。如今又在绘画史论领域进行开拓,花了巨大心血,编撰《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一书。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从大量古代文献和图目中梳理出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他把握住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相互影响,山水诗与山水画先后同步发展的特点,收录了古代《诗经》、《楚辞》等作品中有关田园景物的描写,与绘画发展相对照,也做得很好,丰富补充了画史研究。这种精神是可贵的,对中国绘画史特别是山水画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
葛 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绘画理论史学者
做学术只要有理有据,你就大胆去做
你自从开始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就与我联系,我跟克地都说,史论是可以自学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你的思路我是很了解的,很有开创精神。比如一般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创始人,田园诗是从东晋开始的。但是你研究了《诗经》,认为《诗经》中最早出现了关于田园景物、田园生活的描写。这是事实,你做得对。做学术只要实事求是,不主观臆造,你就大胆去做。别人说什么,只是仅供参考。各人有各人的方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大胆落笔,小心求证。有什么问题,以后可以修订嘛。现在第一卷出来了,很不错的一本书。
早期田园山水画只是雏形阶段,经过漫长的历程才渐渐成熟
中国绘画史年代久远,有的作品年代署名真假难辨,只要是画面本身有价值,就可以作证,可以列入书中。因为你这本书的任务不是做鉴定,是要说明田园山水画的脉络。要鉴定也很不容易,徐邦达、杨仁恺,这些鉴定权威专家们的说的也不一致。因此你只要有出处,只管采用,有怀疑的,注上“传”字,以对读者负责。早期田园山水画只是一个雏形阶段,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成熟。对于各个阶段,可以用各自适合的措辞来表述,到后来20世纪末才有了“田园山水画”这个术语。也可以全部笼统地称为田园山水,都可以。对于田园山水画的范畴,你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任何画科,它的边缘总是有些模糊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还可能有所演变。
你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下编准备出版6卷图录,这很重要
你在下编准备出版6卷图录,这很重要,一定要搞出来。做学问要占有资料,既然有了,拿出来做做好事。单独出版,也是《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组成部分。
杨惠东 《国画家》杂志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
张正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传统美学范畴中的“中和之美”
应当说,张正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传统美学范畴中的“中和之美”。它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也寄托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以正统的观念论之,雅正平和,温柔敦厚,既是对人品、人格的要求,也是衡量艺品、画品的重要标准。相较之下,所有的剑拔弩张、气象峥嵘乃至五色眩目、标新立异,皆等而下之。郭熙论山水画有“三远”,其中“平远之意冲融”,也暗合“中和”之意。多写平远之景,笔墨蕴藉内敛的董源、倪云林代表了文人山水的最高境界。而古希腊艺术所崇尚的“伟大的单纯与高贵的静穆”,也体现出了相似的审美取向。张正忠的田园山水宁静、秀雅、清新、幽深,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无疑是此喧嚣尘世的一剂良药。在他的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院校训练所赋予的造型能力,又可以看到严谨的传统格法。地域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其作品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南方山水画的影响,笔墨温润蕴藉,沉着内敛。他的田园山水并非对景写生,如实描绘,更多是以景写心,借景抒情。
对美术史的深入把握使他拥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
“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画的特质决定了其对画家文化素养的更高要求,否则不足以言画,而张正忠的优势正在于此,尤其要指出的是其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近代画坛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诸家皆出身美术史,这绝非偶然。对美术史的深入把握使他拥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明确并坚定了他对田园山水的探索方向,因此,对于张正忠先生的成就,我们有理由予以更高的期待。
徐沛君 《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副主编
在广阔的文化语境下勾勒出田园山水画的演进脉络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著作。该著作不仅对“田园山水画”的概念进行较为恰当的界定,更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田园山水画的审美范畴,分析了田园山水画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社会思潮、文学风尚的内在联系,在广阔的文化语境下勾勒出田园山水画的演进脉络。
他谨慎地推进学术研究,从不急于求成,其成果自然也立得住
治艺术史颇不易,这是因为艺术史的写作不仅需要理性的逻辑分析,还需要鲜活的审美感受。《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著者张正忠先生有着长期的绘画实践经验,他精于品鉴,其着眼点就与一般的治史者有所不同。他也善于在类似的文献中进行比较,往往能从寻常的资料中得出新颖的观点,或者能把一些前人已经模糊意识到但未能透彻阐述的观点揭示出来,让人称奇。显然,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以感受力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张正忠的写作态度很严谨,决不轻易否定前人的论断,但更不会在前人的成果面前止步不前。他谨慎地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从不急于求成,如此,其成果自然也立得住。
黄丹麾 《中国美术馆》杂志编辑、《艺术视野》执行主编
“自然”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张正忠先生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新、质朴、宁静、自然。我认为“自然”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而张先生的画已经接近了这一目标。他的创作不断深入,萌生了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想法,他多次和我通电话。我认为要想使“中国田园山水画”这一概念成立,应找到中国美术史上的依据。可将这一概念上升到“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的高度。如今这两点在他的书中均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张先生不耻下问,和我这样一位年轻人虚心而平等地讨论有关书稿的内容,他与多位学者的交流对他的成书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张正忠先生历经七载,披沙炼金,终于写成了煌煌巨著《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展开第一卷,一种敬意与钦佩油然而生。在绪论中,张先生对“中国田园山水画”的概念、属性、范畴以及学科定位、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发生、发展规律、创作主旨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概论。他十几年前第一次提出“田园山水画”这一画科概念,现在系统地阐述了“田园山水画”的历史、现状以及理论,这对中国山水画史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赵立凡 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院长
书法和文学的功底使他的绘画语言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张正忠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师得名门,深得其笔墨真气,又蕴于自己的灵感,大有成就。他在北京学成后返回故乡,深居简出,体验家乡田园之美。梦中的家园随心而来、运笔而出。和自己的诗情画意相融合,创作出十分有个性的田园山水画。画中用笔用色,构图布局深思熟虑,无不精到。他的笔下留有时代的烙印,把自己的学养通过由具象到意象的艺术表现,将文化性融入画面,达到了自然美和心灵美的和谐。我很佩服邵大箴先生的评语:“张正忠在绘画艺术技巧上精益求精,在古体诗词创作上也有相当造诣,书法和文学的功底使他的绘画语言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李维世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土生导师、河北省美术理论研究会会长
他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指导创作,艺术史会永远记住他
人类的审美境界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美术作品也是有层次品位之分的,综观张正忠的画已达到 “神妙”“超逸”的儒雅境界。他的画像文学中的散文诗,韵味悠长,后劲深远。他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不是只会玩弄笔墨技巧的工匠,而是用深厚的理论修养指导他的创作实践。他著书立说,是个真抓实干的画家,艺术史会永远记住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正忠的画笔墨含蓄、意境清新、诗意盎然、品味儒雅。中华传统美学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作是审美的高境界。社会越富有,越文明,越是重视自然之美。他的画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现。
陈燮君 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书协常务理事
梳理画史,另辟蹊径,传承文脉,创意拓展
张正忠先生在田园山水画领域辛勤耕耘,又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探索研究中喜获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梳理画史,另辟蹊径,传承文脉,创意拓展。和田园山水对话,首先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发现美、认识美、定格美、升华美,在自然中寻觅宁静和从容。同时,在田园山水中亦有人文和文明的屐痕,其中亦有生活和智慧。在田园山水画践行的基础上,又从画史的高度予以理论审理、概括总结,则必然有益于进入“实践出新、理论反哺”的良性循环。
舒士俊 《书与画》杂志原副主编、北京画院研究员
写学术专著开拓视野,会给他的田园山水画带来书卷气
在我接触的画家当中,张正忠是画内画外都下了不少功夫的。他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出版、到北京办画展,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海门市委、市政府给予了极大支持,是对他莫大的肯定。张正忠这人是认准了目标就走到底的人。竟坚持把一部田园山水画史写出来了。或许这会开拓他田园山水画的视野,给他的田园山水画带来书卷气,希望他层楼更上。
他又是当今中国画家中极少的对书法有研修功底的画家
张正忠把田园山水画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有所不为而有所为。并为提高画艺而寻师访友,孜孜追求。最初他的画讲究精致的画意,近些年他的笔墨明显由“工”趋“写”。我与他论及山水画乾旋坤转的气场,他竟很快敏悟并用之于画中。最近我发现他以平远视角、以悠远、悠长的气脉来引发观者无尽的情思,已见魅人的端倪,建议他深抉其悠远之妙。看来可发掘拓展的天地空间还非常大。而他又是当今中国画家中极少的对书法有研修功底的画家,目前他的书法功底还未完全转化到他的画中,这方面也将给他的画带来韵味的后劲。
毛时安 文艺评论家、 上海市政府参事
张正忠田园山水画:大自然的双重人化
关于美是什么,有各家学说。其中有一种就是:美是创造。画家张正忠就是在发现和创造中,大胆寻找到了一种慧眼独具的美感样式:田园山水画。中国诗有田园诗,但中国画分科无田园画。张正忠生在河港纵横烟雨迷蒙的江南田园,又受到在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熏陶,造化和心源交汇,田园风光和国画笔墨融合,中国画就在他笔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图像:田园山水画。山水画面对的是自在的自然,经过艺术家人化后成了山水画。田园山水画面对的是经过劳作和改造的人化后的大自然,在经过艺术家心灵的理解和结构,即艺术家的人化。所以我把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称之为大自然的双重人化。难能可贵的是,张正忠在探索与田园山水画相适应的笔墨语言的时候,还有一种理论上的自觉,他概括了画法、梳理了画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叫人怎不忆江南?
乐震文 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教授
不愧是一部田园山水画研究上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并具权威性的著作
归隐田园、追求静谧的生活,是多少文人墨客理想的生活。陶渊明的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把相当一群人的人生态度叙述得淋漓尽致。到了当代,对“田园”又有了新的认识,也赋予了田园山水画现代的理念和新的功能。探根溯源,张正忠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第一次揭示了田园山水画的奥秘,作了详尽的研究和理性的阐述,表现了一位热爱中国艺术的画家的责任感和胆识。他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不愧是一部田园山水画研究上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并具权威性的著作。
朱国荣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既无关于画派,也无关于地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史
张正忠从他的田园山水画创作到他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出版,在中国山水画科中辟出了一个分支——田园山水。自明以来,董其昌等人以绘画的风格、是否是文人画作为划分南北宗的标准。现在,张正忠从绘画表现的景色特征来界定“田园山水画”。所以他的“田园山水”既不是南宗山水,也不等于是江南的山水;既无关于画派,也无关于地域。张正忠在田园山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实际上关注的是景与情的生发,即题材背后的感情传达。这使得他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不再局限于对古代山水画史的理论梳理,而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山水画进行思考与研究,由此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史。
邵洛羊 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
从“细”到“粗”,不断在前进
正忠的田园山水画,下过苦功。90年代开始步入写意,但感到不满意,退而重又临摹宋画,画得比较复杂精细,加上师造化得来的大自然精华,呈现出亲切、精致的面貌,大家戏称为“细张”。他自幼爱好书法,又学习了多位大家,书法的骨法韵味越来越多地渗入他的画中,使他近几年的画作刚柔相济,写意之风渐趋浓郁。可称“粗张”了。
他写画史比较系统、力求完整,写得很细
对画史的写法,我觉得他有一种一贯的作风,比较系统、力求完整。他写得很细,细在他对于历史长河中的各个发展阶段,选图要求能够分段对待,不是用一个范畴标准一刀切。任何事物之初总是接近于混杂,以后就渐呈澄清。他历史地对待史料,不是以今人的标准一律地去苛求古人。
恽甫铭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墨画会副会长、评论家、画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乃诗中神品,亦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长河清风发乾坤,云霞飞动万籁鸣;欲向绿野觅静界,阅尽波澜心不惊。”(《绿野晨风》题诗)张正忠在历游祖国名山大川之后,更深切地体会到家乡的田园风光自有其独特的美感,他一心沉醉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他把传统笔触对准在田园情趣上,充满和谐、温馨、亲和的情境,不知道打动了多少游子的思乡琴弦?苏东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乃诗中神品,亦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张正忠以诗人般的炽烈情怀,把小桥流水、田园和风赋予了恬淡、雅逸、清新的意境,充满了中和为美的艺术精神。欣赏他的作品,诸君一定会油然产生对祖国家园的眷恋和温馨回忆。
王伯敏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
张正忠田园山水画,自有别创,令人欣然
张正忠田园山水画,自有别创,令人欣然。在历史上,田园主人为农耕者;而文人在精神生活上,占其很大空间。陶令归去,将田园的位置,放在心旷神怡的境界上;更看那历代的戴逵、王维、李白、东坡以至八大、梅瞿山,皆乐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湾湾水曲夕阳红,远岸近崖淡宕风”,这种情景,得之乃畅怀,寻之有万趣。李白所乐“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相携入田家,童稚开荆扉”,他就没有乐于杨太真的金殿中。试问金殿多辉煌,美酒何香唇?他拂袖而去,乐的还是居渔樵的茅屋。苏东坡想做“闲人”,“乐尽天真”,他想的是“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海门画院张正忠,对田园山水有异趣,有自出机杼的积极性,有美学的思考,有表现山水新境界的要求,并为田园山水立史、求理。可以相信,水到渠成。而今水已长流,渠安有不成?
卢 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理论和实践结合,为画界开辟出一条新路
张正忠先生从喜爱家乡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开始,随之倾心竭力抒情描绘创作田园山水画;寻师访友,潜心梳理历代同类佳作深入画史画理研究。提出中国山水画可分四大分支,并首次提出“田园山水画”科目的名称,分析其渊源、特性和学理。拜读其新作《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感慨良多。这是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著作,令人敬佩。他的田园山水画佳作频频问世,一些常见村野小景经其生花妙笔营造出一种意境,令人赏心悦目。他理论和实践结合,为画界开辟出一条新路,无疑有益于推动创作繁荣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对其勤奋、刻苦和虚怀若谷的敬业精神,在当今“快餐时代”尤为难得,可敬可颂。
薛亮 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意境、感情出发,丰富多彩,化平常为神奇
趁去海门捐赠书画之机,我与孙晓云馆长参观了 “张正忠艺术陈列馆”。张正忠先生默默地耕耘了几十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有传统的根基,也受到南北各派及西画的影响,孙晓云称赞他的书法有传统功力。以江南平原风景为生活基地,没有山石语言,给山水画创作带来了难度,很多画法要靠他自己去探索。他的作品都是小写意,前期偏工,近期偏写。我认为工与写、粗与细对创造个人风格并无妨碍,应根据感觉、需要而定。他的创作正是从意境、感情出发,不拘于传统和某一门派,所以那么生动感人。他的画来自平常之景,画得丰富多彩,真可谓化平常为神奇。
左庄伟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画家
自成一体,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领域
张正忠七十年代就已展露绘画才能。他不断进取,历经艰辛从未停笔,他经过长期勤奋好学的修炼,才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田园山水画和独特的笔墨语言。终成一位令画界瞩目的田园山水画家,自成一体,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领域。他将传统的艺术理念与现代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形成有新意的田园山水画理,这也正是他的诗画的深层涵意。他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在林立的画家中独树一帜。
为提升整个田园山水画的创作水平,作出了史论的贡献
正忠由艺术实践为起点,去向田园山水画论画史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使得中国山水画中的这一重要分支得以系统而专门地呈现出来,为后来的山水画家们更好地学习提供了完整的资料和理论依据。正忠作出了填补这一学科史学空白的成果,使他作为画家的同时,也成为一位田园山水理论和史学家。他对史料的梳理、研究,不仅提升了他自身创作的内涵和高度,也提升了整个田园山水画的创作水平,为此作出了新的贡献。
万新华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神采和积极的社会价值
多年来,张正忠先生孜孜不倦地搜集、梳理、分析和概括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不仅为这一美术题材史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其创作具备了坚实的史论依据,也令我们看到了田园山水画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面貌。他的田园山水画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思与传统笔墨的整合中,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神采和积极的社会价值。他的艺术创作明显地体现出从古典回到当代、从遥远回到现实、从城市回到乡村的“重返田园”般的精神诉求,所谓“田园”,在他的作品中也被赋予了现实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双重含义。
他将“情”推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使作品有了丰富的内在气质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张正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不仅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也与一些当代名家大有不同,那浓郁的乡土气息、那鲜活的生命意象,使得其山水画摆脱了陈陈相因的传统图式,建立起了自家的语言范式。他将“情”推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以自然景色去烘托与抒发自我的情思、胸怀,使作品焕发出一股诱人的东方文化魅力,而情境交融则使其作品产生了特有的优美情韵。对山水的笔墨性表现与对情感底蕴的探索,使他的画有了丰富的内在气质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丁 涛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原教务处处长
揭示了中国画中不可疏虞的一个重要审美领域
张正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创作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撰著,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两个层面,指向了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揭示了中国画在继往开来中不可疏虞的一个重要审美领域,其填补了学术空白是不争的事实。正忠笔耕墨耘推出的田园山水画,荡漾着优美、静谧、清澈、怡然的美氛。田园山水画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中返朴归真、具有重要人文价值的遗产之一,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几十年来,他在梳理传统和开拓田园山水画方面,作出了特有的艺术贡献。
萨因章 内蒙古自治区原美协副主席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和《田园情韵》画集非常有分量
看了张正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是一种享受,心旷神怡!他不只是画山水,而且担负着责任和追求,特别是出新和现代风格上是下了功夫的。他有机的融汇了油、版等画种的素养。使画面更加饱满、丰富。他化七年功夫撰著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和《田园情韵》画集,非常有分量。他艺术上兴趣广泛,言谈举止不一般,艺术之路始终方向明、走得正,是个很有想法又很能干的画家。
冯兆平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湛江画院院长
在深厚的中国画传统中、人民的生活中找到了田园山水画的根
一个画家的成功,除了天才、勤奋之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选择。张正忠选择了“田园山水画”的命题,就决定了他与当下以名山大川为主的山水画拉开了距离,为中国的山水画开拓出一片新的境界。他撰写田园山水画史,在深厚的中国画传统中找到了田园山水画的根,这样,他的作品就是有源之水,而源头就在传统之中,人民的生活之中。
郑振强 广东潮州市美协顾问、潮州画院画师、美术评论家
特立独行而又不逾矩,新的视觉而又有传统
张正忠先生的田园山水画宁静旷达,清新怡人,给人以新的视觉和美的享受。画面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江海田园浓郁的泥土芳香,融入了画家对故土家园深深的爱,真挚的情。他特立独行而又不逾矩,以新的审美视角,执著地求索着江海田园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巧妙融合。
呕心沥血成就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学者型画家
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张正忠先生面对纷繁喧嚣名利相逐的画坛,放下世俗妄念,守望着艺术的家园,寄托诗意栖居的情怀;他梳理、总结田园山水的创作实践与相关理论的结合,追寻田园山水画承载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美学价值,呕心沥血成就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内涵。他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学者。
报刊媒体报道
◎ 2013年3月《美术报》报导:
我国第一部田园山水画史问世 ● 张正忠田园山水讴歌生态家园
海门田园山水画展
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首发式
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
在京举行
● 田园山水画学术展首次晋京展出
● 中国田园山水画首次高端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由邵大箴、薛永年主持,研讨会高度评价张正忠田园山水画创作的成就;普遍认同中国山水画“四大分支”的学科分类与“田园山水画”美术学命题,填补了学术空白;充分肯定了研究、撰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性意义; 并对张正忠继续研究撰写田园山水画史提出积极的建议。
画展活动主办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
中共海门市委员会 海门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画展、研讨会、《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出版报导见
《美术观察》2013.3
《美术报》2012.12.15、2013.1.12,
《中国书画报》2012.11.17、2012.12.15,
《光明日报》2012.12.7等处
|